2023年7月31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核准6台三代核电机组,三代核电批量化建设稳步推进。
随着我国核电技术不断成熟完善,尤其是当前最先进的主流商用核电技术——三代核电技术的批量建设,中国核电技术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,安全性能优势凸显,从技术“追赶者”变为技术“并跑者”,部分环节已是“领跑者”。
当前,我国在运核电机组超过50台,上网电量占比逐年上升,核能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5%左右,而全球核电占比约10%。在“双碳”战略目标下,我国核电发展潜力巨大。
随着三代核电技术的成熟应用,核电行业迎来高质量发展黄金期。
中国三代核电技术跻身世界前列
20世纪,苏联切尔诺贝利、美国三里岛等核事故发生后,美国、法国、俄罗斯等国针对核电设计、运行安全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改进、增强安全性的措施,第三代核电技术应运而生。
与第二代核电技术相比,第三代核电技术满足“预防和缓解严重事故”的各类技术标准,安全性能明显提高。
我国从2003年起启动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招标工作,并于2006年决定引进美国西屋公司AP1000三代核电技术,从2009年首台机组开工建设,经历十余年技术引进、消化、吸收和再创新,共建有浙江三门核电一期、山东海阳核电一期共4台机组。
目前,我国主要在发展的三代核电技术有五种,分别为美国AP1000、欧洲EPR、俄罗斯VVER,以及“华龙一号”和“国和一号”(CAP1400),后两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。
华龙一号”是中核ACP1000和中广核ACPR1000+两种技术的融合;“国和一号”(CAP1400)是我国在消化、吸收、全面掌握AP1000的基础上,开发出的功率更大的核电机组技术。
2021年1月30日,全球第一台“华龙一号”核电机组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完成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,投入商业运行。“这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。”中核集团董事长余剑锋说,“中国成为继美国、法国、俄罗斯等国家之后又一个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。”
核电站最核心的部分是堆芯,第二代核电技术采用“能动”系统为堆芯降温,也就是通过外部电能提供动力,驱动冷却水循环降温,而“华龙一号”给堆芯上了“双保险”,创新采用“能动和非能动”相结合安全系统及双层安全壳等技术。
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解到,福清核电5号机组堆芯上方安置了3个千吨级的超大水箱,假如能动系统无法使用,水箱里的数千吨水可以依靠重力自然循环为堆芯降温。此外,核岛被巨型混凝土壳所包裹,分为两层,内壳厚1.3米,外壳厚1.8米,全部采用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建造。
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造价更低、建造周期短、更安全灵活。“玲龙一号”是中核集团研发的陆上商用模块化、多用途小型堆,除了发电,还具有热电联供、水电联供、城市区域供热、海水淡化、工业工艺供热、自备电厂等多用途。
当前,我国积极推进核能与核技术在供热、制氢、海水淡化、绿色电动车、医疗、环保、太空航行、深海探测、海岛供能、核动力与常规动力混合驱动的大型运输舰船等多方面的综合利用。
2022年11月1日,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核能供暖示范项目正式投运供热,项目覆盖大连市瓦房店红沿河镇,惠及当地近两万居民。据测算,项目投运后每年将减少标煤消耗5726吨,减排二氧化碳1.41万吨、烟尘209余吨、二氧化硫60余吨、氮氧化物85吨多、灰渣2621吨,将有效改善供暖区域大气环境。
2022年12月15日,秦山核电供热项目在浙江海盐正式建成投用。这是我国南方首个核能供热示范工程,开创了我国南方核能供热的先河,供暖面积达46万平方米,惠及近4000户居民。
在中核集团,核技术应用产业主要包括同位素及其制品、核医疗、核医药、放射源及工业应用、辐射加工、核仪器仪表等。比如,在放射性药物方面,中核集团占全国市场规模70%以上,生产的碳-13、碳-14呼吸检测试剂,碘-125籽源,甲亢、甲癌治疗用碘-131药物,骨癌镇痛治疗用锶-89等药物的应用处于世界领先地位。
核能供汽是利用核电厂热量,解决石化产业用汽需求,降低综合能耗和消除环境污染的一种新途径。2022年5月27日,田湾核电蒸汽供能项目全面拉开建设帷幕。该项目以田湾核电3、4号机组蒸汽作为热源,在物理隔绝的情况下,通过多级换热,最终通过工业用汽管网,将蒸汽输送至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进行工业生产利用,安全可靠、清洁高效。
在山东荣成,“国和一号”融合核电与地方经济、社会、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,着力打造集核能供热、海水淡化、核风光等综合智慧能源于一体的“国和一号+”智慧核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。
该工程包括“核能供热”工程:可解决威海市2700万平方米的供热需求,助力山东省清洁供暖产业发展;“海水淡化”工程:日产1万吨海水淡化项目作为战略备用水源,未来将扩容至日产10万吨,实现周边供水;“海上风电”项目:打造集“海上风电+海水制氢+海上牧场+海上观光”于一体的海洋资源立体化开发示范项目……
专家表示,未来,大型核电机组及小型反应堆叠加风能、光伏、储热联合经济运行,可以同步缓解城市清洁取暖和水资源制约发展等诸多难题,助力“双碳”目标的实现。